
以消费者实际需求为导向,开发真正能服务用户的AI产品,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这片蓝海才能越来越广阔
商务部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上半年,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.9万亿元,约4亿人次享受到补贴优惠。暑期是家电、电子数码产品等销售旺季,随着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下达,“国补”将进一步发挥促消费作用。
不少消费者对家电、汽车等进行“换新”时,发现商品的人工智能(AI)属性越来越突出——搭载AI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家电、可实时翻译对话的AI眼镜、能自动泊车的新能源汽车…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,上半年,手机、电脑、眼镜等AI终端已超百款,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。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AI应用新场景更是全面开花。
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何以在中国快速成长?
看政策端。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,作出一系列前瞻性部署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“持续推进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”;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提出,“促进‘人工智能+消费’”“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”……科学的顶层设计、完善的政策引导,给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看供给侧。我国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,同时突出应用导向,新技术正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渗透。我国已累计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形成覆盖基础层、框架层、模型层、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,让更多AI终端走出实验室,走上流水线。
看需求侧。我国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产品买单,造就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“热土”。当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,一场对于新事物的双向奔赴,正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动能。未来,随着大模型技术普及应用,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,催生出更多个性化需求。
不过,当前一些AI产品脱离用户实际、功能复杂冗余,比如语音助手听不懂指令、图像识别出错,给消费者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负担。让消费者从“用得上AI”到“用得好AI”,相关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以消费者实际需求为导向,开发真正能服务用户的AI产品,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这片蓝海才能越来越广阔。

“人工智能 + 金融投资” 未来也将在中国快速增长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,投资决策正变得更加精准、高效。借助大数据分析和 AI 算法模型,能够实时捕捉市场动态、分析海量信息,为投资者提供更具科学性的投资建议,有效降低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。

而 “人工智能 + 普惠金融” 的普及程度未来有望媲美支付宝和微信,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与福利。它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服务在时间、空间上的限制,通过 AI 技术简化业务流程、降低服务成本,使偏远地区、低收入群体等也能便捷地获得信贷、理财等金融服务,且在 AI 风控系统的加持下,既能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稳定,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。在这一领域,集富众盈(WAG)已深耕数年,依托 AQR 几十年的量化经验,结合自身最先进前沿的集富众盈 AI 大模型、AI 交易机器人、大数据分析等优势,正努力让更多人从 “人工智能 + 金融” 的发展中受益,推动金融服务向更普惠、更智能的方向迈进。